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》新闻动态

【转载】进博会交通保障指挥部调度长:“不拍台子就不叫开会”

发布者:IMBA教育项目办公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华东理工商学院

华理中澳MBA Intake10校友蔡敬艳作为进口博览会交通保障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、调度长,正忙碌在进博会的准备工作中。就让我们通过他一起来感受进博会的保障工作吧!


769f6deb9aaf49d3bd7225246eff4265.png

华理中澳MBA Intake10校友蔡敬艳


稿件来源:解放网 作者:张益维 选稿:吴春伟 


作为进口博览会交通保障现场指挥部(下简称“现场指挥部”)的副指挥长、调度长,日常生活中的蔡敬艳看上去十分普通,他身材不胖不瘦,说话不急不徐,穿着格子衬衫,梳着短发,看上去很像是邻家某个认真能干的“顶梁柱”。

然而,一谈起业务,蔡敬艳的神态瞬间变了,他打开了话匣子,从地铁措施到公交措施,从进场方案到出场方案,仅一个问题,就一口气讲了近20分钟。

然而,离开宣传工作,当谈及自己和现场指挥部这个团队,蔡敬艳的陈述风格又重回内敛,他将团队视为一切工作的支撑,称自己只是个“抄火表的”。

蔡敬艳很像是整支现场指挥部的一个缩影。这个由35人组成的团队,藏身在“四叶草”对面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。团队整体的办公环境像个创业公司:8排电脑桌两两相对,无论是指挥长还是别人都坐在一起,办公桌简单到每张只能放下一个显示器,一整面墙的大型指挥屏,是整间办公室里唯一的“奢侈品”。

与简单环境相对的是这间办公室里汇聚的“战斗力”。坐在靠窗第一个的带眼镜男士叫吴学程,是交通委道路运输处的主任科员,他钻研重大活动交通保障已有多年。他旁边那位对着屏幕中停车场图片冥思苦想的人叫朱华勇,进口博览会的停车场建设、标识标牌设置等问题,他是专家也是执行者。再远一点,那位梳着干练短发,正对着墙上的地图比划着的女士叫张蔚,她是交通委安全监管处的调研员,她在思考进口博览会的安全保障……

这些人的业务能力从每台电脑上陈列的名牌就能显现:综合保障、技术保障、轨道交通、出租汽车……凡是进口博览会交通保障可能涉及的团队,都在这儿了。这间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,延伸出去,都是一支保障团队。

关于团队

“吵架也是智慧的结晶,吵着吵着就有新思路了”

在现场指挥室,一个个带名牌的座位,被叫做席位。在这间办公室里,席位不仅代表着一个空间上的位置,更代表着一种责任。席位与调度长之间,不再设有其他层级,现场指挥部以高度扁平化的形式运转。

晨报记者:为何会采取席位制这样一种管理模式?

蔡敬艳:一开始,我们是分组作战,设置了比如设施保障组、运输保障组等。进入实战阶段,我们把原来的小组制管理,变成了席位制管理。道理很简单,一个和尚挑水吃,三个和尚没水吃。在实战阶段,我们的组织机构一定要扁平化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。席位在自己的领域,有绝对的话语权。

展会期间,我们坐在一起,一旦有情况,从调度长传达到席位,从席位传达到一线,过程会非常简单。一些席位,比如交警席位,也可以将他们的信息及时传达到我们这里。

晨报记者:我注意到席位中不仅有交通委的工作人员,还有市交警总队等单位,以及一些重点企业的工作人员,这些代表不同团队的席位,会不会因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,而出现碰撞?

蔡敬艳:在部门的协作的过程中,争吵,尤其是在前期,那是经常的。开会不拍台子好像就不叫开会了,但是我们回过来看结果,发现吵架有的时候也是智慧的结晶。吵着吵着新的思维就出来了。比如,中运量公交71路会开设从P1直接到人民广场的接驳线,就是我们大家在争吵过程中,碰撞出的。所以吵有时候不是坏事情。最起码我们这些不同委办局、不同的企业,有一点大家是一致的,就是都要尽全力保障好进口博览会。正是基于这点共识,在整个工作的推行中,大家都是求大同存小异,相互理解。

晨报记者:当几方意见不一的时候,怎么处理?

蔡敬艳:这时候,我作为调度长,就要去找最大公约数,找黄金分割点。如果这个点是对大家最有利的,这时候我就要拍板了。我的位置需要我站在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,确保所有的组件最终整体匹配起来是和谐的。一旦有问题解决不了,马上请指挥长“出谋划策”。

关于责任

“压力肯定有,但越临近越要学会举重若轻”

在现场指挥室的墙面上,挂着一幅巨大的进度推进表,进度表上标注着进口博览会倒计时内每10天现场指挥部各个项目需要完成的内容,项目内容涉及道路改造、停车场建设、公交线路协调、交通信息接入、应急方案制定、演练等方方面面。如今,倒计时已进入最后阶段,各个项目表里,工作重点变成了“查漏补缺”。

晨报记者:进口博览会期间,交通保障现场指挥部承担着怎样的责任?会不会感觉到有压力?

蔡敬艳:简单讲,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确保人员即能进得来(指“四叶草”及周边区域),又能出得去。尽管原来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,但这次进口博览会,客流高峰时将达到25万,这个数字是以前从未有过的,对交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所以我们的压力确实蛮大。

晨报记者:有人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而出现身体、心理上的不适吗?

蔡敬艳:有的,我们很多同事因为压力过大,身体有点吃不消了。尤其是越临近,压力越大。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新的要求,那就意味着要加班。要马上组织,要马上去做方案。因此,我们总是劝大家,越是到临战阶段,大家越是要冷静,要举重若轻。急可以急,但你不可以发火。哪怕你发了火,也要冷静回来。事情是一定要做的,情绪调解好后马上要回头做事情。

关于指挥

“建立突发事件击不穿方案,是一切决策的基础”

蔡敬艳说:“到时候所有的监控信息都会反映在大屏上,如果情况发生了异常,比如某个站点的客流量超过了历史峰值,就会马上引起我们的警觉,我们会评估是否应启动应急预案。”

晨报记者:对于现场指挥来说,最重要的是什么?

蔡敬艳:现场指挥者,首先要有预判性,当我们发现有可能要触发应急预案的情况,我们要提醒席位,密切关注,提前通知前方,做好准备,一旦发生,启动预案。第二,要果敢。看到了问题,要立即做出决策,不能犹犹豫豫。如果犹豫,等你想启动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,或者效果达不到。

但是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我们方案本身的完善性。建立一套突发事件击不穿的方案,是一切决策的基础。所以我们会不断地检讨我们的方案,看看还有哪些可以优化的。

晨报记者:作为一个交通人,您认为此次进口博览会的召开,对城市交通管理的提升有着怎样的影响?

蔡敬艳:首先,它可以在未来为这种特大型枢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。比如综合交通体系如何构建、枢纽的公交配套、停车场配套怎么设计等。

同时,在特大型城市,推进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两网融合、公交专用道建设的过程中,如何构建快速、可靠、安全的交通网络,让大家乐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,对缓解拥堵、节能减排都有重要的意义。

另外,在这么个狭小的区域,做这么重大的一次保障,我们之前是没做过的。怎么样把这样的保障从6天变为一个常态性的保障?有没有可行性?这都是值得思考的地方。


原文链接:

http://sh.eastday.com/m/ciie/u1ai119510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