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周年专访之校友传承 | 甘兴友:父子同窗共成长,管理智慧点亮人生
发布者:IMBA教育项目办公室 来源:华东理工商学院
在华理中澳MBA项目迎来25周年之际,我们采访了2007级华理中澳MBA Intake8班校友甘兴友先生。作为中国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的退休管理者,他与儿子两代人先后选择这一项目深造。从技术岗到管理岗的转型之路,从职场到家庭的智慧实践,甘学长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教育如何重塑人生轨迹。
一 选择初衷:职业转型的破局之选
作为中国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原管理人员,甘兴友曾在职业生涯关键期面临挑战——从技术管理岗转向全面管理岗。他坦言:“当时接手分公司后发现自身管理知识存在缺口,而华理中澳MBA的系统化课程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。”更特别的是,他的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选择了同一项目,父子两代人跨越时空成为校友。这种选择不仅源于个人发展需求,更是对华理教育品质的信任传承。
二 多维平衡:一场毅力与智慧的修行
回忆在职求学经历,甘兴友校友感慨良多:“我既要应对繁重工作,又要完成学习任务,还要兼顾家庭,这需要极强的平衡智慧。”他特别提及碎片化时间管理策略:“出差时在机场、高铁站写作业是常态,甚至晚上辅导孩子功课时也会同步学习。”这种孜孜以求的状态感染了家人,孩子看他专注学习的样子,也会主动加入写作业的行列。在他看来,这段经历不仅淬炼了专业学习能力,更培养出用系统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管理者特质。
三 中西融合:思维模式的革新启迪
谈及项目特色,他对比了中外教学模式:“中式教育打牢了管理理论根基,而澳方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带来了突破和创新。”对于案例教学的课堂实践,他记忆犹新:“课堂上激烈的小组讨论打破固有认知,那些鲜活的商业案例就像镜子,让我们看到自身决策的盲点。”这种思维碰撞不仅适用于职场,更渗透到家庭教育中,“后来与儿子探讨工作难题时,经常借鉴课堂上的分析框架”。
四 将管理智慧融入生活:从工作场到家庭场的实践
甘兴友生动分享了MBA管理理论的家庭应用案例:“用绩效考核思路培养孩子自律行为,按时完成学习、生活事项和提升做事效率——比如如何让孩子把起床、梳洗、早餐、上学、放学回家完成作业、晚餐、睡觉等事情在规定时间之内积极主动完成。顺利完成后,则每周获得两小时玩游戏时间。若比规定时间提前,则节约的时间作为相应的奖励游戏时间。”这一创新方法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上成效显著。而在职场中,他通过战略思维重构分公司管理体系:“从集团垫底到名列前茅,关键在于运用所学重塑团队成员的格局和思维模式。当思维扩展之后,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打开了,能够从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。”
五 跨越25年的教育传承
站在华理中澳MBA项目办学25周年时间节点,他深情寄语:“期待华理继续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,为祖国的复兴做更多、更大的贡献。”对于新一代学子,他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:“在校园里不仅要获取知识,更要培养自己持续学习的能力,这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。”而对于家庭共同学习的意义,他总结道:“这种经历让全家人的思维格局同步升级,生活目标变得更为清晰统一。”
采访尾声,甘兴友校友送上美好的祝福:“祝愿华理中澳MBA项目25周年生日快乐!愿这艘教育方舟载着更多追梦人,驶向更辽阔的未来。”这段跨越两代人的教育情缘,正是华理育人理念的最好注脚。
甘兴友
中国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
2007级华理中澳MBA Intake8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