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5周年专访】黄文辉:立足理工底蕴,锻造管理远光
发布者:IMBA教育项目办公室 来源:华东理工商学院
在华东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MBA项目迎来25周年的重要时刻,我们特别邀请到华理中澳MBA Intake7班校友、上海耀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辉先生。他以深厚的理工背景和十余年的企业管理实践,也向我们讲述了自己选择项目的初衷、成长收获以及对母校的情怀与祝愿。
一、项目选择初衷:国际化课程与实践并重的特色
回顾2006年,那是我职业发展迎来重要转折的一年。彼时我刚刚走上管理岗位,虽然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实战经验,但很快就发现,要带领团队、推动组织运转,光靠“能干”远远不够。“能管”的能力——特别是组织协调、决策判断、资源整合等系统化的管理素养——才是胜任岗位的关键。带着对管理知识的渴望与“赋能”的紧迫感,我开始寻找一门真正适合自己的MBA课程。
华理与堪培拉大学合作MBA项目正好契合了我当时的需求。首先,项目有扎实的管理课程体系,既注重理论,又强调实践;其次更重要的是,它具备鲜明的国际化特色——近一半的课程由堪培拉大学教授亲自授课。对当时的我来说,这样的设置非常难得。那个阶段,中国刚刚加入WTO,企业正面临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,迫切需要懂管理、懂市场、懂国际规则的综合型人才。我认为,只有在这样的中外融合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中,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应未来发展的“管理思维”。现在回头看,当初的选择不仅改变了我的职业路径,更为我之后十几年的企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二、关键学习收获:前瞻性思维和财务战略视角,形成"远光灯理论"与动态管理方法论
如果说中澳MBA的课程为我打开了认知的大门,那我印象最深的,就是项目所带来的“管理方法论”的启蒙。就读期间,《战略管理》和《公司理财》这两门课程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。《战略管理》帮助我从“事”转向“势”,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,不能只是关注眼前问题,更要看清未来趋势。后来我提出了自己的一套“远光灯理论”——企业如果想跑得快,就必须看得远。我们管理的本质,是在不确定中寻求相对确定性。你在越黑暗的环境里越要打出“远光灯”,用前瞻性的眼光洞察市场,制定策略,驾驭变化。
而《公司理财》则让我重新认识了财务的价值。以前我认为财务就是核算和报表的工具,经过学习我认识到,真正优秀的财务管理是要成为“战略伙伴”,是要参与业务决策、推动资源优化、赋能所有职能部门的中枢系统。从那时起,我在企业中逐步将财务从“后台”变为“中台”,让它为整个组织的目标服务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课程培养了我以系统化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它传授的并不只是具体知识,更是一整套方法论思维——静态的知识+动态的应用。管理知识是“死”的,但管理行为要“活”。尤其在当下变化剧烈的商业环境中,我们必须不断动态调整应对策略,才能保持组织的敏捷性与生命力。
我也逐渐形成了新的认知:今天的管理者不是为今天工作,而是在为未来五年、十年的企业发展铺路。今天的战略、组织建设和人才布局,决定了未来能否抵达理想的目标。这种长远视角,正是中澳MBA赋予我的珍贵财富。
三、校友回馈理念: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实践
对我来说,回馈学院是一种责任,也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。我在中澳MBA课程中第一次接触到了“企业社会责任”(CSR)这个概念。当时可能很多人都还觉得这个词很“遥远”,但我却一直记在心里。在我自己的企业运营中,我也始终强调,我们不仅要对客户负责、对员工负责,对企业负责,也要对社会、对行业负责。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学生,都是一所学校的“延伸”。
我一直认为,教育是国家、民族乃至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。企业的发展靠人才,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制造型企业,更需要复合型人才——既要有理工背景,也要有管理素养。因此,我们公司不仅重视人才的持续培养,也愿意为高校发展出力。我也常常鼓励身边的同事继续深造,因为我相信——投资自己,终身学习,是性价比最高的长期战略。我个人曾参与支持华理商学院的一些发展项目,包括课程共建、校友互动、奖助支持等。每当看到学院的发展越来越好,看到一届届学弟学妹们成长成才,我都感到非常自豪。我深知,这份“涓滴之力”也许微小,但若能对母校有一点点助力,那便是我最幸福的事。
四、未来期许寄语:"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”
25年,对一个教育项目来说,是一个既年轻又充满力量的阶段。它已经走过了“起步”、“成型”、“成熟”的阶段,也正在迈入“再出发”、“创高峰”的关键时期。
我最大的期待,是项目能始终坚持国际在地化办学的初心与创新融合的精神。在当前世界格局深度调整、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我们需要培养出更多具备全球视野、本土洞察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而中澳MBA项目,正具备这种优势——它将中西教育理念结合、将本地案例与国际经验融合,能够为我们提供极具穿透力的视野和思维训练。
我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这个平台,既仰望星空、心怀梦想,又脚踏实地、耐得住寂寞。有时候,我们不必焦虑于眼前是否立刻“出成果”,而要相信“五个馒头”理论,量变到质变有个过程,只要方向对,步伐稳,时间终会给你回报。
最后,祝愿华理中澳MBA项目在下一个25年中,继续深耕教育、培养英才,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典范品牌,也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样的校友,愿意为母校、为教育、为下一代出一份力,续写更光辉的篇章。
黄文辉
上海耀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创始人/总裁
华理中澳MBA Intake7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