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》新闻动态

【25周年专访】叶林富:书写传奇的建筑业破局者,以MBA学习为决策注入底气

发布者:IMBA教育项目办公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华东理工商学院

25周年logo.jpg

在很多同行眼中,1966 年出生的叶林富堪称中国建筑行业的传奇人物。他以一顶安全帽为起点,将父亲用 200 元创办的乡镇作坊,锻造成市值数十亿的上市集团。

纵观自己一路向上的征程,叶林富坦言其成功的要义之一就是“在关键节点上做出的一系列大胆而正确的决策”,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“在华理商学院中澳MBA的系统学习”。这种将实践经验与商业理论深度融合的能力,正是其带领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。

一、战略破局:危机中的三次逆袭突围

回顾叶林富的创业历程,三次 “逆势而上” 的决策尤为关键:

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,当众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倒下时,刚出任腾达建设副总经理的叶林富却在董事会上抛出上市计划。

面对 “建筑企业搞资本就是玩火” 的质疑,他翻出日本大成建设上市扩张的案例力证:“上市不是冒险,是用规范治理换发展底气。”最终团队耗时八个月将 200 多个项目建档,用 “上海轨道明珠线” 等标杆工程的现金流数据说服了董事。

有了董事会的支持,2002 年 12 月,腾达建设敲开上交所大门,成为全国第二家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、台州民企第一股,首日募资 3.6 亿元,开启建筑企业上市先河。

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,叶林富做出两个颠覆行业的决策:斥资 1.2 亿元引进盾构机,组建浙江民企首支地铁施工团队;跨界房地产,以建筑工艺反哺开发。五年间,腾达业务覆盖全国18个省市,轨道交通、高架桥梁等 “高难度产品” 占比飙升,完成从 “地方施工队” 到 “国家基建主力” 的蜕变。

2018年,当同行竞相囤地时,叶林富秉持 “模式重构、规则重塑、流程再造” 理念,主导研发腾达云平台,构建数据中心整合9大业务应用,率先将数字化管理植入建造全流程。当同行跟风布局时,腾达的项目数字化管理已全面落地。

回顾叶林富这几次“逆势而上”的大胆举措,有人分析是因为来源于浙商敢闯敢干的精神,有人说是因为时代驱动。但叶林富本人却认为,他之所以如此有“底气”主导公司转型,是因为有了“启蒙导师”华理商学院中澳 MBA的指导。

二、课程赋能:iBEST 战略的实践转译

作为上市公司掌舵者,叶林富在业界以 “实践家” 著称。这一标签源于他 20 岁时派驻上海参与项目管理的基层经历 —— 从施工员起步,他亲力亲为完成放线、砌墙、钢筋绑扎等全流程工作,三年间跑遍上海十个区的在建工地,双手磨出的厚茧成为最珍贵的 “实践勋章”,也为其后来的管理实践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。

而华理商学院中澳 MBA 的学习经历,为这份实践经验注入了系统的理论支撑。在这里,叶林富将课堂理论转化为企业变革的三大驱动力:

在战略协同层面,叶林富以华理商学院iBEST战略(商业Business、工程Engineering、科学Science、技术Technology的缩写)为框架打造四位一体的融合生态,通过腾达云平台集成智能安全帽、AI 监管系统等物联网技术,实现建造过程的数字化升级; 

在绿色创新领域,他带领团队聚焦低碳材料工艺研发,推动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,使企业成为国内首家具备超大盾构施工能力的民营企业; 

在人才体系构建方面,他践行商学院提出的 "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结合、创新变革领导力、数据驱动决策力、技术商业融合力" 四大核心人才标准,搭建跨界专业团队,为战略落地提供组织保障。

“MBA学习让我具备了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做战略决策的能力。” 叶林富在回顾企业发展历程时这样说到。从施工一线到资本舞台,他的进阶之路印证了实践经验与系统理论融合的价值 —— 当传统建筑业遇上数字化浪潮,唯有将现场洞察与商业思维深度结合,才能突破行业瓶颈。

值此在中澳MBA项目 25 周年之际,他以 “以跨界为舟,以创新为帆” 寄语后辈,希望大家在华理商学院ibest战略引导下努力做到最好,同时也要在商业实践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与探索。

叶林富.png


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

华理中澳MBA Intake2班